日前,某位曾在演出中因舞台机械装置突然后退而失足跌下舞台的知名歌手在社交媒体报平安,称身体状态良好、正在恢复之中,不少歌迷在慨叹有惊无险的同时,仍心有余悸。梳理一段时间以来的演出尤其是明星演唱会,惊险场面似乎并不罕见。舞台安全,是一个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话题。
每个人是自身安全的首要责任人,演员登台表演,需注意方式、分寸,不宜采取“以身涉险”的方法追求舞台效果。不过,有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并非演员可以预料和避免的。保障舞台安全不能仅靠演员“多加小心”,而是要采取多方位、系统性的方法。
舞台安全问题的出现,通常与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舞台装置有关。考虑与之相关的安全问题,既要有技术的维度,也要有审美的维度。从技术上讲,舞台装置的可靠性、软硬件配合的精密性等,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并且要反复测试,力争做到万无一失。作为一种兜底性保障,在涉及复杂技术应用的关键区域,应当采取进一步防护措施。加设防护栏、海绵垫等“笨办法”,往往是高新舞台技术的强有力补充。从审美上讲,舞台演出应摒弃“惊险、炫目等于高水平”这类想法。目前,素以惊险、刺激、高难度著称的杂技尤其是杂技剧,亦十分重视叙事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让高难度技术为主题、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务。其他类型的舞台演出盲目崇拜视觉奇观、极限挑战,在艺术上、审美上、风险评估上有无必要,应该做更加理性、审慎的考量和取舍。
此外,适当延长排练时间、增加演员对舞台的熟悉度,也有利于杜绝安全隐患。据笔者了解,目前,各类演出舞台合成、排练的时间通常较为紧凑,尤其对于“拼盘”演唱会来说,演员常常当天抵达演出场地,简单走台后便正式表演。如此短暂的时间,恐怕不足以对舞台的每个角落都有充分的了解。而提前进场合成、延长排练时间,又涉及场地成本管控、演员时间协调等多方面问题,不少主办方、运营方觉得太贵或太麻烦,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
一场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实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安全底线守不住,则集体“一失万无”。对于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与其前期草草准备、直接“台上见”,给安全隐患以可乘之机,不如各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各自让渡一部分时间、金钱等成本,携手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中。这是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