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个热闹的暑期,各地公共文化场馆正积极搜集反馈意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努力以更好的服务和活动投入新阶段工作。本期“业界微谈”邀请嘉宾结合文博场馆收到的反馈意见和发现的问题,谈谈下一步改善计划。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李念祖:
今年暑期,首都图书馆人气爆棚,日均接待读者超2.3万人次,经常开馆不到两小时阅览区便座无虚席。“一座难求”和“喧闹”成为我们面对的核心挑战。为了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能维护馆内有序环境,首都图书馆从动态管理、多元提示、特色活动三方面入手,推出了一些具体举措。
在动态管理上,延长部分场馆的开放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充裕的停留空间。制定并实施阅览区座席新规则,明确 “一人一座,先到先得”,同时,对有物无人的阅览座席粘贴“座位使用温馨提示”,离座超1个小时视为自动弃座。增加工作人员巡视频次,不仅能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还能及时回应读者咨询,让管理更具主动性与灵活性。
提示体系更加多元与细致。阅览区醒目的“保持安静”标语随处可见;少儿馆入口处循环播放温馨语音提示,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维护安静的环境;志愿者团队手持提示牌在关键点位进行流动提醒;馆内电子屏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图文并茂,提示读者遵守文明阅读规则,共护阅读净土。
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读者的暑期体验,也缓解了阅览区的压力。针对少年儿童,“阅读北京·童行中轴”“探寻北京红色记忆”等行读活动,带孩子从书本出发“触摸”城市肌理,感受文化魅力;清华教授科普讲堂、百场4D科普电影放映、非遗手作体验,以及京剧体验营、太空探秘夏令营等特色活动,在专属空间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面向成人读者,讲座、展览、艺术赏析与体验等活动,让不同年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这些服务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图书馆环境与秩序的维护,从来不是工作人员的独角戏,更需要社会共识的凝聚,需要每一位读者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吴鹏宏:
今年暑期,馆里正好开展修缮,重点是空调系统以及大厅前台接待等区域。接下来,将探索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展览、导览中的应用,打造互动性更强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我们还将优化空间管理与细节体验,营造温馨环境。比如,针对暑期人流量大导致的休息区不足、导引标识不清等问题,将实施空间微更新,合理规划公共休息区、增加舒适座椅和便民设施;优化场馆动线与标识系统,进一步提升服务软实力,包括加强对前台、导览、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培训,提供更主动、贴心、专业的咨询与帮助。
一直以来,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的名额都供不应求,为满足在职人群、退休人群、自由职业者、学生等群体在培训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不同需求,今年我们错峰推出上海市民日校。日校的课程和教师源自夜校课程库,合作方式、运营模式也与夜校相同。目前日校课程分为三个时段:艺术早课为9∶30—11∶00,聚焦银龄人群和自由职业者等,多在社区或居民集聚的空间上课;午间一小时为12∶00—13∶00,主要针对在职人群,多在办公楼宇、产业园区或白领午休就餐的商圈等新空间开展培训;都市(下)午茶时间则为13∶00—14∶30和15∶00—16∶30两个时段。此次最终开设日校69个教学点,201门课程,招收学员4154人,进一步拓宽了上海的社会美育矩阵,满足了更多市民提升自我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从精准服务、数字赋能、空间优化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持续改进,努力打造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终身美育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任 朱璇: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自6月14日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提供免费讲解近800场,新媒体涨粉超20万。面对暑期参观热潮,博物馆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游客反馈,积极优化服务措施。
针对预约难问题,博物馆将每日预约门票量提升至3000张,同时升级服务器带宽解决系统卡顿问题,并计划开通团队预约通道,满足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
在展陈体验方面,馆方及时做好灯光亮度、多媒体音量等细节工作,并计划在试运行结束后集中整改图文误差和模型损耗,为裸展文物增设玻璃防护罩和加高防护栏,提升参观舒适度。新馆正式开放时,将同步推出4D影院与“器·象”当代陶瓷艺术展览,通过沉浸式视听技术还原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在讲解服务方面,博物馆建立了“自助+人工+志愿”的服务体系。在现有50余人志愿者团队的基础上,将继续招聘补充专业人员,推行分层讲解服务:为儿童游客准备“童趣版”讲解词,为学术爱好者提供深度专题讲解,并逐步开放定制路线讲解服务。
在文化活动方面,暑期推出的“荣誉村民”计划发放了300份收藏证书与勋章,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大河之上》沉浸式剧本游等活动,都获得热烈反响。国庆和中秋期间,我们还将推出“史前音乐会”“荣誉村民回家过节”等主题活动,升级“仰韶之旅定向赛”“彩陶工坊”等经典美育课程,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深入理解仰韶文化。
(内容来源:中国文化报。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