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城市各处的多元演出空间,汇聚全国优秀的艺术院团、院校和艺术家,精心打磨的一出出原创大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剧目……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坐拥得天独厚的演艺资源。2023年,“着力打造‘演艺之都’”首次写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各方关注与热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广大文艺工作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提炼素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日前,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召开“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邀请部分致力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国家文化大数据标识基地建设路径。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新华智云、视觉中国、雅昌文化、荣信文化、上海创图、中新金桥、成都音像等机构负责人参加座谈。
越来越多的市民从传统剧院走向特色小剧场,在古巷、商圈中就能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各类型的演艺新空间为当下演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注入了新活力,也让珠海这座百岛之城焕发出年轻态、时尚范。
4月7日在第十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国盘活旅游存量资产投融资促进活动”上,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发表讲话,他说,盘活旅游存量项目,推动项目内容优化、质量提升,既是旅游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旅游业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新的投资“风口”。
文旅市场吸引了不同领域的玩家,依托各自行业背景和资源,从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演艺、特色小镇等产品切入,从市场现状来看,投资主体依然呈现出民营资本为主、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为辅的多元化格局。目前文旅投资主体主要有以下五类:地方国企系、全国性房企系、地方民企系、传统文旅企业系和跨界大型企业系,在旅游产品投资开发中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文旅产业加速回暖,复苏发展的新气象令业界振奋。尤其是近期陆续举办的多个国家级、区域级文旅博览会,堪称文旅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诸多展区在集中呈现各地文旅产业发展新成就的同时,突出展示了文旅行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彰显文旅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持续引领文旅产业发展新动向、新趋势。